English

《品德的死亡》与复生

2004-01-07 13:17:00 来源:博览群书 □肖 巍 我有话说

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上玛丽・E・凯茜教授的“社会与道德发展”课,她极力推荐学生去读詹姆斯・亨特(James D.Hunter)的《品德的死亡》(The Death of Character)。


亨特对美国社会品德的衰落充满哀伤,他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当代美国人的道德理想,得出“品德已经死亡”的结论,尽管他并不否认品德

在人们身上常有体现,但认为对于美国社会来说,恢复一种普遍的品德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瞬间完成的事,因为使品德可能普遍重现的社会和文化条件不会再度出现,任何政治论辩,法律约束和教育政策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。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

从他的论述中,我们可以看出,首先这种品德的死亡始于信仰丧失,在一个再也不把什么东西奉为神灵的世界里,人们已经不再有可以为之献身的信念。而与之相应的却是“价值观”的攀升,然而,即便价值观是真理,也已经被剥夺了自身对于品德支配的力量,它们是已经成为各种启示和命令的替代物。“价值观”一词业已把真理变为有用,把禁忌削弱为时髦,把信念看成纯粹的嗜好,让一切的一切都成为暂时的和变动不居的。


其次,品德的死亡也由于自我的解放和自由空间的扩展。放弃了神圣力量之后的美国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,随之而来地也具有了一种放松自我约束和对他人不负责任的藉口。亨特认为,这种模糊性是现时代不可逃避的特性,也是自由解放带来的烦恼。


再次,品德的死亡也由于文化的颠覆。不管变动的、暂时的道德普遍性能够提供什么利益,都无法缓解人们目睹暴力时的那份麻木和沮丧。而且,一切罪恶似乎都成为了可能――每一种暴力,每一种信念的破坏,对公正的每一种轻蔑,每一个冷漠的行为――因为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阻止它们的真理,那种长期维持真理的道德体制已经脆弱了,更有甚者,它已经不能修复了,也正是在这种深切的、持久性的文化颠覆中,人们目睹了品德的死亡。


亨特也更深刻地看到,这些困境的原因并不在于个人道德上的失败,事实上,有一种更大的历史力量在发生作用。各国的资本主义需求已经形成了一个根本不可能把历史、社会和主体都整合起来的自我。多元化和社会的流动已经摧毁了个人的信念,以及提供一种稳定意识的根基。当代的传媒和大众文化也已经摧毁了人们感觉什么是真实的基础。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道德教育,道德教育者的使命是为孩子和社会带来更好的品德,通过道德训导使世界变得更好,然而,当代的道德教育刚好正在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情――它正在摧毁一种能力――以信念来造就品德的能力。


那么,人们是否能让逝去的品德复生呢?亨特认为这太难,因为当代的美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“我们想具有品德但却不想有坚定的信念;我们向往强有力的道德但却不想有任何犯罪感和羞愧感的负担;我们欲拥有德性但却不想有永远不能违背的道德证明;我们欲从善但却认为没有必要去命名恶;我们想更高尚,但却不想服从任何权威。我们追求一个对个人自由没有任何限制的道德社会,一句话,我们想要一个按照自己的期望所根本不可能拥有的社会。”(James D.Hunter2000,XV)


亨特站在现代和后现代的十字路口上哭泣。面对当代美国社会深刻的道德和价值危机,他试图为道德寻求一个稳定不变的、共同的、普遍的和神圣的信仰基础,以为只有如此,品德才能得以培养。面对流动的社会和多元的自我,以及被资本和利益腐蚀得不再有神圣信仰的当代美国人,他似乎有理由哭泣。


然而,黄昏给人的不仅仅是伤感,也有对黎明的期待。旧的品德去了,新的品德还会再来,比宣布“品德的死亡”更艰难的是价值和品德的重建,甚至宣布品德死亡本身的目的也不是要摧毁人们的道德精神,而是要让它重振,今天的美国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和品德呢?这些品德的信仰根基又是什么呢?品德应当如何复生呢?亨特似乎难以给出答案,但他仍旧在努力寻找。


从哈佛教育研究院楼道挂着的照片中,我分明看出许多人都在同亨特一样努力着,对善良品德充满期待。他们都是曾为这里捐款助学的人,其中有哈佛大学前任校长、教育研究院前任和现任院长以及其他人士。“大学必须使自身迅速地适应人们品德方面有意义的变化。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永远是一面忠诚的镜子,鲜明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品德。”这是1869~1909年在哈佛任了40年校长的查尔斯・埃利奥特对于高等教育的看法。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们品德的意义。现任的哈佛教育研究院院长杰罗姆・墨菲这样教导学生:“我一直都认为,想获得财富的年轻人应当成为教育家。真正的财富并非来自于金钱,而是来自为他人服务。”一刘老夫妻也这样写道:“我们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一块墓碑:‘我以往花费的,我曾经拥有的;我已经保留住的,我已经失去的;我所给予的,我现在拥有的。’当我们为教育作出贡献时――这是对这个国家最伟大的推动力――我们拥有的是对未来的希望。” 玛丽教授的课也让人意识到道德教育在品德复生中的作用和意义。我想,她向自己的学生――美国社会未来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推荐亨特的这本书用心良苦,饱含着她对这些莘莘学子和重建美国人品德的殷殷期待。


(james Dahson Huntrr:The Death ofCharacmr__Moral Educmwn in an AgeWithout Good Or Evil. A Member Of thePeneus Books Group,2000.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